談談本科畢業設計(三)本科畢設的過程
三、內容關乎知識,過程關乎能力——本科畢設的過程
本科畢設的目的是實現對相應畢業要求指標點的支撐,核心是面向“復雜工程問題”,即必須運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經過分析才能得到解決,并具有內涵和外延方面的諸多特征。那么如何在本科畢設中讓學生獲得培養?
本科畢設的內容是直接關乎專業知識的。在導師出題的時候,最好能夠自測一下,畢設題目需要用到哪些本科課程講解的知識,保證題目和學生專業的相關度,也就是能夠讓學生有機會有必要運用“深入的工程原理”。大學不同于技校和高職,不是培養技工的,而是未來的工程師;課程設置包括了堅實的數理基礎和專業知識,為將來工程師執業中解決問題提供基礎。比如:電子信息工程專業,設置有多線索,階梯狀的課程體系:
●數理線索:高數、物理、復變函數、概率論和數理統計、線性代數和工程圖論等數理基礎;
●綜合素質:毛概、馬列、近代史、項目管理和經濟決策等;
●“路”的線索:電路分析基礎、模電、數電、高頻、射頻等;
●“場”的線索:電磁場與電磁波、微波技術基礎和天線理論等;
●信號線索:信號與系統、數字信號處理、隨機信號分析等
●信息線索:計算機導論、高級程序設計語言、計算機算法設計、數據結構和軟件工程等;
學了這么多課程,借畢設的機會,讓學生有綜合地、深入地運用的機會,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和工程素養,這是畢業的核心目的。畢設設計的內容必須關于本專業的核心知識。
同時,知識是儲備,運用才是關鍵。如果一個畢設題目和內容顯然符合專業要求,但實際僅僅是技能訓練,或者簡單重復,這仍舊是不符合要求的。這就要求在畢設的過程中要仔細把握,過程是關于能力的,體現“經過分析解決問題”的能力。一個最常見,且嚴重的問題就是內容是專業相關的,甚至非常前沿和尖端,但畢設的過程是簡單的,學生的工作僅僅依靠技能就能完成。
比如:設計類題目,甚至是硬件題目,來源于科研課題或者工程項目,內容沒有問題,但畢設過程沒有問題分析解決的過程,僅僅是采用軟件仿真等得到結果,這就不符合要求。當然,論文中也會有理論描述的章節,但多數是簡單抄襲,并不是真正用這些去分析解決問題了,僅僅是結構上必須有這一章節。這些畢設部分還會加工測試,在形式上達到了一篇學術論文的架構。但畢設的實際過程是仿真軟件學習使用、測試儀器儀表的使用,這就是“技能化”的畢設。硬件類題目,變成了繪制PCB版圖;算法類題目,變成了論文重復、代碼編程,這些都“技能化”了,失去了本科畢設的核心意義。
也許有的導師會說,讓學生“分析解決問題”,畢設完成不了怎么辦?根本上講,完成不了的學生是達不到畢業標準的。還要反問兩個問題。一是根據畢設的定位,畢設是課程體系的一部分,目的是畢業要求指標點的達成,仍然重在訓練和培養,不是真正地讓學生去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,說句通俗的話,這個不是“實戰”,僅僅是“喂招”的階段,合理地設置難度是必須的。二是畢設過程中,導師是否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,如果開始就關注技能性訓練,把畢設定位于學生做出什么,而不是怎么做出來就嚴重偏失了。你都沒有給學生機會,怎么就知道學生完成不了?當然,也要求學生能夠理解畢設的定位,從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層次,上升到綜合運用,解決問題的高度。
在畢設的過程中,重點要體現運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經過分析,解決問題,要培養學生“用科學的方法,解決科學的問題”。在實際執行中,硬件性題目不妨從需求或者指標出發,調研分析可能的方案,甚至分析其在成本、經濟效益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,對方案進行綜合評估,這是“為什么這么做”;設計實現時,結合理論知識,緊扣設計難點,合理運用仿真、實驗、測試等手段,完成設計,這是“怎么做”;最后對設計結果進行評估評價,這是“做的怎么樣”。軟件類題目,可以類似執行。如果確實局限于某種具體算法,也要避免讓學生僅僅完成編程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算法的理論核心,為什么構建這種算法?如何構建的算法?這種算法的優勢或不同在哪里?基于理論知識,分析推導算法;運用編程的知識,構建軟件框架和實現。雖然具體做法需要反復斟酌和調整,但理念和重點一定不能錯誤:關鍵不是讓學生做什么,而是引導學生怎么做;關鍵不是結果,而是過程,從分析解決問題的角度執行畢設。
在畢設過程中,單純“技能化”的現象時有發生,如何檢查和自檢該類問題呢?從論文的一般框架上看,往往分成前言、理論、設計、測試和結論,雖然“技能化”的畢設和“分析解決問題”的畢設論文都有這些,但從這幾個章節都可以檢查發現單純“技能化”的問題。
●前言,是否大而空?是否小而窄?前者沒有針對性,對某一方向或者領域進行了籠統描述,對該問題的解決沒有直接意義。后者就事論事,是確定思路和方向后的不斷改進,往往是論文的摘抄。前言應該明確問題的來源、問題的描述、問題的背景和發展、問題的難點、問題的已有解決方案、可能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等,要全面,而且具體。
●理論,是否與問題解決有直接關系?這一部分應該由問題出發,描述問題、問題建模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和評價結果。不應該是摘抄自教材和專著的基本知識,可以寫問題直接相關的理論知識,并且要有自身的梳理和整合,針對性描述。如果分析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,后面設計中應該按照該方案執行,并明確相關的步驟和結果。
●設計,是否體現了知識運用和分析設計?這一部分不能僅僅成為器件參數表,原理電路和版圖列表,仿真結構和結果截圖。應該按照理論和設計策略,逐步完成設計;從指標出發,為什么選擇這種方案,這個器件?電路設計需要的步驟和注意的問題是如何一一解決的?仿真結構為什么選擇這樣?初始參數是如何設置的?優化設計是如何科學完成的?力圖反映解決問題的策略和過程,而不僅僅是結果的版圖和仿真結果。
●結論,是否對結果和存在問題有合理評估?工程問題,起碼的結果是是否達標,并可以對相關成本、效益和發展進行評估。結論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,要有針對性和科學性。部分畢設會寫“由于時間和能力問題,尚存在諸多差距和問題”,到底有哪些差距和問題?還有畢設會將仿真和實測差距直接推到加工誤差上,其實這些誤差也是可以通過仿真分析的,再分析是否驗證了存在加工誤差。
總之,畢設的過程是導師指導之下,讓學生運用所學,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。作為畢業設計指導教師,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培養的目的和過程的重要性,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科學地分析解決問題。問題本身是個性的,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舉一反三;工具操作本身是技能,如何合理利用工具是能力。畢設的過程是完成學生的綜合訓練,達成相應畢業要求的最佳機會,導師和學生都需要把握。